第十五期:多元.文化:東/西方民俗學漫談


Episode Artwork
1.0x
0% played 00:00 00:00
Oct 19 2013 207 mins   4
朋友们:
这次有幸邀请到了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研究系的博士生盧佳慧,专程从费城赶来和大家聊聊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发展自民间的文学、传说、故事在各民族和文化中是什么样的?他们与老百姓的习俗、民风有怎样的联系?何为“雅”、何为“俗”?让我们从一个“接地气”的角度来看看文学和民俗。

多元.文化:東/西方民俗學漫談
Diversity or Identity? History of Folklore Studies in the West and East
简介:
主要介紹東、西方民俗學研究的發展。西方自十八世紀德國浪漫主義興起、格林兄弟(Grimm Brothers)開始進行民間故事搜集,至1846年英國考古學家 William Thomas確認「民俗」一詞、芬蘭地理歷史(Geographic History)學派成立,再至美國十九世紀開始的另一波全新發展外,還有它與人類學、歷史學、文學之間一直以來的合作又排擠關係,包括民間宗教、信仰、儀式、物質(materials),以及口傳(oral narrative)、講唱(storytelling)、俗文學、民間文學等等。時間跨度包含工業革命之後的整個歐洲(西歐、中歐、北歐,部份東歐),以及美國自1888年成立美國民俗學會後一連串的發展、衝突,至二十世紀六0年代的再反省,與重新定位至今。
民俗學在中國成為一個現代學科起自1918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同年劉半農、錢玄同等人在北大發起歌謠採集運動,1920年北大成立「歌謠研究會」,1922年創辦《歌謠》週刊。其主張文學與文藝乃是民眾的、是民俗的。1928年,中山大學正式成立民俗學會,出版民俗學期刊和叢書,並舉辦民俗學傳習班,影響甚鉅。30年代前後,杭州成立中國民俗學會,繼承並發展北大和中山大學的民俗研究工作。許多學者及其重要作品在這段時間出現,如顧頡剛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江紹原的《發須爪》、黃石、聞一多等關於神話、傳說的研究論文等等。在抗日戰爭期間,毛澤東在西北地區提倡文藝創作的大眾化和作家的思想改造,並灌輸民間固有文化的優點和對它學習的重要。民間文化的搜集和創作反而成為文藝發展的唯一方向。台灣的民俗學發展,在殖民歷史與後殖民觀念的影響下有著極不相同的面貌,也會一併介紹。
在將歐美、中國與台灣的民俗學並置討論後,我們或許可以進一步思考,如何將「民俗」一詞放在近、當代的文化社會脈絡中論述?若是「俗」,那麼又何謂「雅」?民俗與「民間」的差別又是什麼?小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是多重的,這是否也意味民間的各種文化積累是多面而交錯複雜的?

主讲人:
盧佳慧
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博士生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5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