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时光探宝人:
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观天下 大明的世界”策展人 高杰
主播:小藏
节目要点回顾
展览名称中的“观天下”有何深层含义?
“观天下”不仅指从大明视角看世界,也代表了一种平和地看待世界的视角,并逐渐形成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和内涵。在这个展览中,它体现了明代士大夫们在与世界交流过程中,对于天下的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4到17世纪的世界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这个时期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全球化发生的时代,中国的大明王朝与全球的联系逐渐加强,新航路开辟、白银贸易等将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全球化趋势。
在本次展览中,为大家准备了多少重量级的展品?
这次展览中有四百多件套的文物,每一件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和重要性,很难挑选出确切的重量级展品。策展人的意图并不是为了炫宝,而是想通过每一件文物来讲述一个故事或展示一段历史。
展览的第一个部分是什么样的?
第一个部分是一个续厅,主要展示明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奠基性的局面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特别是永乐、宣德时期的影响。其中,“日月所至”单元通过文物展现了明初的政治制度,如工程制度、衣冠制度、陵寝制度和官窑制度等,并用实物证据说明了这些制度的变化和发展。
“皇明赫赫”这一章节是如何组织的?
“皇明赫赫”这一章节以皇帝为中心,向外扩散至藩王、工程、文武百官,再扩展到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最后涉及对外交流,特别是与朝鲜和其他周边国家的交流情况,以此呼应展览的尾声——对外交流部分。
展览中关于朱元璋形象的部分有哪些特别之处?
展览中展示了朱元璋的标准像(正形象)和民间传说中的异形象对比,通过史料考证发现,民间流传的异形象并不符合朱元璋真实的样貌。展览借助正形象和相关文献资料揭示了朱元璋微服私访时为了避免被人认出而使用民间所称异形象的故事。
明清时期的宫殿制度如何体现,以及明故宫与北京故宫的关系是什么?
明清时期的宫殿制度以明故宫和北京故宫为对比,两者虽有先后顺序,但北京故宫是现存的实物,能够反映南京故宫的布局情况。通过展示明代北京工程图,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两者的相似之处和联系。
《宫城图》何特殊之处?
这幅明代北京工程图非常珍贵且难得一见,它是研究北京故宫早期情况的重要资料。图中描绘了当时皇宫的布局,并且与南京故宫有着紧密联系,学者们通过对它的研究,能够推测出南京故宫的大致布局。
《宫城图》画面中的人物到底是谁?
近年来的研究中,有人认为画面前方穿红衣的人物是故宫营造者蒯祥,但现在多数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他可能是等待上朝的大臣,即“带漏图”。
为什么这件明代梅瓶能成为镇院之宝?
这件带盖梅瓶之所以能成为镇院之宝,原因在于其完整性高,几乎保存完整;釉里红品种在明代洪武时期较为少见且工艺复杂;此外,它的体量较大、红色发色独特以及来源明确、年代可靠,完全符合镇院之宝的标准。
展览中为何选择一些明代官员服饰及腰带来展示?
选择明代官员服饰及腰带来展示是为了从外国人视角解读中国衣冠制度,腰带作为等级划分的重要标志,在展览中具有象征意义,能引起观众对中西服饰差异和等级制度的关注与思考。
为什么选择将赏赐梅瓶放在李文忠像前面,并且这件梅瓶有什么特别之处?
将梅瓶放在李文忠像前面是为了强调帝王与功臣之间的关系,这件梅瓶是南京博物院的重要展品,其出土地点不在李文忠墓,而是在明故宫遗址,它揭示了赏赐文化在明代社会中的地位及其与功臣的紧密联系。
《杏园雅集图》关于百官的,其中涉及到了明代士大夫群体的特点是什么?
明代士大夫是取得官位或还未取得官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遵循儒家正统思想,是明代政治舞台上的中坚力量和文化艺术创作者,对国家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展览中通过一幅反映正统二年场景的书画作品,展示了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修养、文化艺术推动方面的作用。
在边境地区文化交流部分,如何用文物体现汉地与藏地之间的密切交流?
通过展示一件戗金朱漆护经板来体现汉地与藏地交流。这件器物与南京有密切联系,采用了皇家专享的朱漆戗金工艺,并刻有藏传佛教相关的图案。此外,还展出了一件僧帽壶,它反映了藏传佛教文化,并通过学术研究和文献资料阐述了其来源渠道和独特性。
为什么选展明人摹宋本的《胡笳十八拍》
这幅画作表现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往来,特别是通过蔡文姬和胡笳十八拍的故事展现了两者间的文化交流。这幅长达13米多的长卷描绘了“胡笳十八拍”的情景,明代人临摹宋本,体现了明代对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流问题的关注和理解。
高丽瓷的特点是什么?
高丽瓷作为朝鲜半岛受中国瓷器文化影响的典型代表,在展览中展现了中国对高丽时期瓷器技术的显著影响,同时也展示了高丽人在吸收中国技艺基础上的创新——镶嵌工艺。
马哈只墓碑拓本为何具有重要意义?
马哈只墓碑拓本是郑和父亲的墓碑,它对于研究郑和家族历史及明代航海具有极高价值,因其承载了丰富的文字信息,且流传下来的带有文字内容的明代文物非常稀少。
妙法莲花经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妙法莲花经是一个重要的展品,是由郑和出资并由大和尚圆瀞誊抄的全本经卷,其长度达41米,展示了郑和与宗教文化之间的联系,并且这件珍贵文物过去难得一见地全面展示在公众面前。
大宝塔琉璃构件与郑和的关系是什么?
大宝塔上的琉璃构件,如琉璃拱门,虽然主体不能展出,但通过三维立体模型展示,这些构件与郑和有着紧密联系,可能是郑和下西洋后剩余资金用于建造大宝塔的一部分。
李福善的塔(李童塔)在展览中的位置及其与郑和的关系?
李福善的塔原本被认为是与郑和有关联,但根据最新学术研究,它实际上与太监李童有直接联系。尽管存在争议,但由于其学术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目前仍将其放在展厅内展示。
在讲述郑和下西洋的展览中,为什么选择将寿山福海纹香炉的镇院之宝放在展厅显眼位置?这些文物与郑和下西洋有什么直接联系?
因为这一组器物展现了当时的海水波涛纹,而这种海水波涛纹在永乐宣德时期大量出现,与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代表了中国的大航海时代。这些文物如青花瓷、梅瓶以及青花海水云龙纹的多件文物,它们作为边饰或主体纹饰,都反映了郑和下西洋这个时代背景,并且其中一些文物还带有苏麻离青的痕迹,这是郑和航海带回的材料,体现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南澳一号沉船与新航路开辟后中外贸易的关系是什么?
南澳一号是一艘在新航路开辟时期从中国出发的外贸船只,装载了大量的景德镇和漳州窑瓷器,这些瓷器通过广州、澳门等地,经过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运往全世界各地区。这条航线是当时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见证,尤其是展示了白银贸易对中国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白银货币化过程如何影响明代江南地区的发展?
白银货币化在明代最终完成,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尤其是江南地区,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的繁荣。白银不仅作为货币使用,还体现在诸如税制改革等方面,如张居正的一条变法中,以白银为单位进行田赋折算。白银的大量使用和流通,使得江南地区的手工艺品如金器、玉器等得以盛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富庶与工艺技术的精湛。
明晚期手工艺人能够在器物上署名的现象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品牌行业的形成密切相关,同时,工匠与士大夫之间的隔阂逐渐减小,相互交流和影响加深,推动了这一变化。比如时大彬款壶的例子,就是由于文人的建议促使工匠调整设计并提高了作品价值。
坤舆万国全图在展厅中的特殊展示意义是什么?
展厅内展出了一幅清代坤舆全图,与明代坤舆万国全图进行对比展示,旨在呈现历史信息的连续性和演变过程。清代坤舆全图作为参照本子,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痕迹,同时也揭示了地图绘制技术随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从西方视角看中国的转变过程中有哪些重要历史事件或文献?
重要事件包括马可波罗东行至中国并将见闻写入《马可波罗行记》,这本书在欧洲引起轰动,使西方首次了解到中国富饶且先进的形象。后续有西班牙人冈萨雷斯摩托萨所著《中华大帝国史》等著作,根据前人书信、记录和其他见闻,使西方对中国的认知更为清晰和系统化。
传教士对明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外国传教士与中国的交流如何体现双向影响?
传教士们来到中国后,通过与中国的知识分子交流,例如明代的士大夫阶层,他们带来了欧洲的科学知识和科技文化,对传统的天下观产生了深刻的改变。这种文化交流促使了世界观的更新,并且像利玛窦这样的传教士,因其对儒家文化的尊重和学习,与中国士大夫建立了深厚友谊,成为好友,甚至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西方的认识和接纳。
油画瓷器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展览中展示了一些从英国VA博物馆借来的荷兰戴尔夫特仿造中国瓷器,这些瓷器的纹饰、烧瓷质量和颜色都受到了中国景德镇瓷器的影响,但构图仍模仿了中国陶瓷。其中一件特别的展品是一件来自中国的明代洪武时期的官窑瓷器,被用于西方油画《耶稣门徒洗脚》中,这件瓷器作为宗教仪式的器物出现在西方宗教画作中,表明中国的瓷器在西方世界被认知、使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间轴-
l 00:00 南京博物院大明世界展览探秘
南京博物院在春节前推出的展览“观天下大明的世界”,旨在展示明代与世界的交流。本
l 02:59 南京博物院大明主题展览的地理与文化意义
l 04:58 大明与世界的交流:观天下与天下观
l 10:26 明代与世界的交流
l 12:42 明代白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l 15:32 中国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与明代对外交流展览
l 20:51 展览策划与布局
l 26:27 展览序章导览及文物故事分析
l 33:36 宫城图
l 36:33 梅瓶
l 41:12 明代服饰中腰带的文化含义与外国人视角
l 44:16 明代藩王墓葬及文物展览策划
l 48:57 明代士大夫文化展示
l 53:34 南京博物院展览中的文化与工艺
l 01:01:19 中华文明与世界交流的器物见证
l 01:06:28 展览策划与文物展示的挑战
l 01:11:49 探讨中朝文化交流与高丽瓷器艺术
l 01:17:39 郑和航海传奇及其文化遗存展览
l 01:25:11 郑和与大报恩寺塔的关联及展览技术
l 01:29:55 探讨李福善与郑和关系
l 01:35:58 郑和下西洋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l 01:44:06 大航海时代与白银时代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l 01:50:14 南澳一号沉船与明清时期的瓷器贸易
l 01:53:26 白银时代与江南地区的繁荣
l 01:59:32 江南地区的富足及其文化体现
l 02:04:27 明代手工艺与文人交流的深远影响
在明代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艺人开始在他们的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或款识,这标志着品牌意识的觉醒和对工匠控制的放松。同时,工匠与士大夫之间的隔阂减小,文人对于手工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l 02:08:35 展厅策展思路与观展体验提升
l 02:19:54 传教士与中国文化交流的影响
l 02:24:56 徐光启与利玛窦的友谊及中西文化交流
本次展览展示了徐光启与利玛窦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如何促进中西文化与科技交流。
l 02:31:22 八骏图展览及其艺术价值
本次展览特别展出的八骏图,以其巨大的尺幅成为关注焦点。
l 02:33:59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世界的早期交流
l 02:37:33 中国瓷器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讨论了中国瓷器如何成为文化的一张名片,并在西方世界得到广泛认识和使用
l 02:41:28 明代中外文化交流与工艺美术展
本期节目的相关资料,依旧会发在听友群里,想进群的朋友+v mmcg1011 联系进群
豆瓣: 《门道》在豆瓣播客 欢迎大家给出豆瓣评分
小红书:小藏的访古门道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门道‘》音频刚刚也入驻了微博,欢迎来敲门)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孙锴
监制:刘佳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梁跃
视觉设计:赵月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