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家書大長篇】 牆內的聲音:否定舊香港的「制度自信」,代表所有香港人都是輸家(一)
很多朋友至今不明白,當「新香港」經濟越來越差,中國大陸經濟同樣越來越差,就算是權宜之計也好,反正一切「大局已定」,為甚麼還不讓香港稍為回復舊態,而非得一左到底不可?
每次和從牆內出來放風的朋友聚舊,都會得到不少啟發,去回答這類問題。
我們應該這樣理解:北京在香港的「鬥爭」,對象從來不是所謂「外國勢力」、「反對派」,也不單是不信任任何本土精英(包括建制派精英)。那種思維,早就超越了人的層面。現在進行的一切,其實要根本批判整個舊香港百多年歷史的所有內容、人物、制度、思想,還要將舊香港的的一切成功,貶斥為失敗的反面教材,然後才可以宣傳今日中國大陸的「制度自信」。
用這個角度看,毛鄧江胡時代多多少少還會肯定舊香港的若干特色,官員會說甚麼「香港是一本很深的書」、「香港像紫砂茶壺」之類,那也不見得完全是門面說話。但在習近平時代,基本上認為舊香港就是「錯誤路線」,需要全盤否定。至於香港曾經多次拯救中國大陸的大恩大德,更是被直接一筆勾銷。
所以香港傳統精英無論是專業人士、公務員、商人、學者都好,就算他們怎樣配合政權、多麼「愛國」,在北京眼中,都是「舊香港」的既得利益者,是因為一個「錯誤」的結構而上位,所以都不能信任,都應該進化退出歷史舞台。
這解釋了現在的人和事,為甚麼都要那麼荒謬。
例如北京不認為香港的公務員有任何重要性,他們的真正「市價」,不應該和中國大陸公務員有任何區別,而他們昔日的地位,完全是英國人用公帑人為製造階級,讓接受「奴化教育」的人,享有不成比例的待遇的陰謀。把公務員變成純粹操作的螺絲,讓他們變得可有可無、隨時可以比中國大陸公務員取代,已經是既定政策。從這個角度而言,香港的高官越無能、越沒有存在感,越「好」。
北京也眾所週知地根本抗拒三權分立的制度,不接受任何性質的互相制衡。既然不接受這一套,要搞「三權合作」,那還需要立法會議員來幹嗎?正如葉劉淑儀表白,香港整個民主化進程都是「錯誤」的,已經證明了「全盤失敗」,既不能解決民生問題,又不能令政府得到認受性。既然是這樣,立法會議員自然應該面目模糊,全面「人大政協橡皮圖章化」。公民社會更是不可能存在,必須全面瓦解,一切只應該由政權統一規劃。
北京一直又不滿香港的經濟既得利益者,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論歷史觀」,認為香港的高樓價是社會主要矛盾,認為地產商是英國人安排來實質收稅的邪惡尋租者,根本不覺得樓市差是一個問題。如果香港房地產崩潰,或十年後地產價格和北深圳完全融合,對香港人而言,自然是資產大蒸發,但官方依然可以宣傳是「撥亂反正」。因此,商人、中產不斷叫救命,要求真正的、而不是形式主義的振興經濟,北京卻可以完全無動於衷。
甚至連昔日負責處理香港「問題」的港澳辦、中聯辦官員,在一般香港人心目中已經是「極左」,但由於他們多少需要做一些統戰工作,也多少明白香港的獨特價值,在今日的習近平路線角度,全部也都是在捍衛「錯誤路線」,同樣需要全盤否定。我們回看清單,就會發現曾幾何時的香港「天神」:廖暉、張曉明、李剛這些,最終沒有一個有體面的下場,紛紛黯然下台。
好了,問題來了:如果要「破舊立新」,那從牆內的朋友傳出來的「新」,又是甚麼?
(待續)
▶️ 奪舍:國安法一週年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PhXQ5Ezu1k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