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家家酒|為了孩子奔赴千里,同志媽媽的育兒之路!feat.同志家長Jessie、Judy,生動盟秀靈


Episode Artwork
1.0x
0% played 00:00 00:00
Mar 03 2024 55 mins  

想聽聽你們的心裡話: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

在2019年5月24日,台灣正式通過同性婚姻法案之前,很多同志朋友根本不敢想像:能有一個家。但是即使合法至今將近5年,同志不論是在出櫃、成家、育兒,往前的每一步仍然走得十分辛苦。

「在20多歲時,我也曾經畫過一個關於家的美好藍圖。但是到了30歲,我就不敢再想這件事了,因為我知道身為同志,要有穩定的關係、生養小孩,都只是遙不可及的期待。一直到36歲時遇到Judy之後,是她讓我有勇氣再去想像,我們可以孕育孩子。」——同志家長Jessie

因為工作而相識、相戀的Jessie、Judy,在愛情長跑多年後決定共組家庭,走上求子育兒之路。但是,就算有了成為媽媽的共識,卻仍然有許多需要克服的挑戰,最大的困難之一便是:生產的方式以及要去哪裡生產?

女同志伴侶可能透過收養、滴精、人工生殖等方式生養孩子。而當選擇人工生殖時,也要再思考並與醫生討論,要使用IUI(以器材將洗滌後的精液,注入至子宮腔的人工受孕方式)或是IVF(藉由取卵、體外受精後,再行植入胚胎的試管嬰兒)的生殖技術。另外,因為台灣的人工生殖法,限制只有不孕的異性戀夫妻可以使用,同志即便結婚成為法律上的配偶,也不能在台灣進行人工生殖。所以,Jessie和Judy計畫透過人工生殖孕育孩子後便遠赴美國,花上近百萬的高昂費用,進行生養寶寶的醫療程序。

回想起這段求子的經歷,Judy忍不住說:「真的非常緊張。當時正好是疫情期間,美國每天都有破萬的確診個案,真的很怕我們從最安全的台灣到美國後,會有更多難以預料的風險。」除了醫院和旅館,Jessie、Judy幾乎足不出戶,前後在美國待了超過5個月,經歷三次嘗試才成功懷上寶寶Timmy。

在拜訪Jessie一家人時,Judy剛懷上二寶,這讓我們十分好奇,同志家長要生育孩子是件如此艱辛的事,為什麼Jessie和Judy還會想要生養二寶呢?而在有了孩子之後,伴侶關係、家人關係間又會產生什麼變化?邀請各位朋友在《一起家家酒》單元聆聽Jessie和Judy的家庭故事。
 
【以生命回應生命】
提及「生產」,許多人直覺聯想到的是疼痛、危險、恐懼。有時,聽著身邊朋友的孕產經驗,也會讓許多朋友害怕的不敢生育。而在台灣的生產計畫書中所列出來的提問:「生產時會陰部是否剃毛?生產時是否需禁食?生產時是否使用催生藥物?」更是讓準媽媽們心裡充滿未知,疑惑著這些「是」與「否」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甚至在孕期過程,還會感受到自己失去了身體自主權。

生育,從不只是分娩者的事,而是整個家庭的共同經歷!我們如何一起創造美好的生產經驗呢?陪產的家人們如何成為神隊友,擔任分娩者最重要的支持力量呢?

推廣產前教育的生育改革行動聯盟曾在2016年進行一項陪產調查研究:「在異性戀家庭中,91.1%的男性有實際陪產經驗,但卻常常是不知所措,也有準爸爸描述陪產四部曲是:『打氣、發呆、驚訝、發抖』。」經過多年之後,不知所措的狀況是否有了改善?走在育兒路上的家庭,又需要做哪些產前準備呢?在單元《性別就是力量》中,為大家邀請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的夥伴鍾秀靈,與我們分享關於生育的專業知識喔!邀請所有朋友一起收聽《城市的光影》節目,讓我們一起在黑暗中尋找光亮,在光亮裡看見愛的希望。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Instagram|albert_radio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