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家家酒|你的探詢讓我好有壓力!同志家長面對社會的因應策略!feat.洪于珊諮商心理師


Episode Artwork
1.0x
0% played 00:00 00:00
Apr 02 2024 54 mins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
在宜蘭生活的雪青和大米,因為共同有著「友善土地農耕」的興趣,而成為相互支持的農友。後來更成為伴侶、組成同志家庭,並透過滴精的方式有了孩子。不過,從來沒有看過同志家庭的農村長輩,會如何理解他們,又是如何跟他們互動呢?

「鄰居長輩在看見我們生育孩子之後,常常會露出愣住、困惑的表情。也會不停對大著肚子的雪青問:『阿你先生呢?』其實,我知道有些長輩很難理解,但我並不介意,甚至想幫她抒發情緒,便笑笑的對她說:『阿嬤,你是不是覺得我們不正常?』阿嬤輕輕的點點頭,但卻也因此開啟對話的可能,試著理解我們的同志家庭。」——同志家長大米

要開啟互動對話並不容易,迎面而來的探問,也不見得只是單純的好奇,另一位住在宜蘭鄉下的同志家長Marc,遠赴美國透過代孕擁有孩子。當時因為擔心孩子若有著混血兒面孔,會需要承受更多深入的探問,於是選擇華人的捐卵者。不過,仍然有不少鄰居長輩會問著:「孩子的媽媽呢?」這句簡單的提問,聽起來卻像是在質疑:「沒有女性在身邊,男性真的有辦法照顧孩子嗎?」
 
許多同志家長因為在自己的成長經驗裡,曾經聽過歧視性別氣質、性傾向的言語,因此也會更加擔心孩子能否在安心的環境中成長。尤其,當孩子進到學齡階段,在進學校就讀前,家長們的焦慮指數便開始不斷升高。多數同志家長也會為了孩子鼓足勇氣,先與學校校長、老師出櫃,並詳細的說明自己的家庭狀況,為的就是避免不友善的狀況發生。
 
本集《城市的光影》拜訪了大米、雪青、Marc、Jessie、Judy、寶玉、德州、阿康等等多位同志家長,聽聽他們在生活中曾經聽見什麼樣的好奇,而他們又是如何因應?另外,這集採訪中也會讓我們聽見,如果同志家長與孩子們身處在友善的環境裡,會發生的良好社會關係喔!
 
【以生命回應生命】
當社會文化、生活環境,甚至是至親朋友都對「同志身份」做出歧視性的評價,身為接受訊息的同志朋友而言,心裡會有什麼感受和想法呢?還記得在2018年的同性婚姻公投時,有將近700萬票投下「反對同性婚姻」,這彷彿是在告訴同志:「當走出家門,每遇到三個人就有一個人是討厭我的。」
 
縱使後來以專法形式保障同志的伴侶權益,但進一步觀察時卻也會發現,當時的專法並未通過任何關於「生育」的政策,這也能讓我們看見,社會對於「同志孕育下一代」的偏見。當同志想成為家長時,社會很容易會去檢視同志想生養孩子的動機、正當性,而不是去看社會是否足夠支持不同族群、不同樣貌的人都能夠有成為家長的機會。
 
同性婚姻法案的通過可能會讓一般大眾以為社會上沒有任何汙名,同志已經跟異性戀平等,但事實上仍有許多誤解跟汙名存在,這也可能會讓資源不足、較難獲得家人支持、環境中受到隱微歧視的同志,更難以表達自己的生活處境與需求。
 
當這些歧視不斷地擴大,同志朋友還可能會出現「恐同內化」的心裡現象,將外界的恐懼和歧視,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與態度。有些恐同內化可能會很明顯出現在,同志不能夠接受自己的身分,認為如果自己是同志,那將會是很糟糕的事。但也有些恐同內化,是很難被覺察的,例如:「我一直很努力在照顧父母,有個深層的內在原因是:我認為身為同志是對父母的一種傷害,需要透過更多的付出和照顧,才能彌補心裡的虧欠。」
 
面對這樣的內在恐懼,是非常辛苦的事!同志家長要如何在跌撞的生活中練習站穩腳步?身為同志家庭中的孩子又要如何去長出自我認同與回應社會汙名的能力?本集《性別就是力量》為大家邀請到洪于珊諮商心理師與我們分享因應社會的方法,同時也陪我們一起在黑暗中尋找光亮,在光亮裡看見愛的希望。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Instagram|albert_radio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