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家家酒|同志家長的深切期盼:學校,什麼時候才能性別平等?feat.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翁麗淑


Episode Artwork
1.0x
0% played 00:00 00:00
Apr 17 2024 53 mins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
「媽媽,今天在學校上課的時候,其他班同學跑過來跟我說,每個人的家裡都只能有一個爸爸、一個媽媽,如果是兩個爸爸或兩個媽媽的家庭,那他們會被警察抓去關三年。」(同志家庭孩子Zenny,2023年6月)

聽見兒子的描述,住在台東的同志家長寶玉驚訝得說不出話,當時Zenny還以為媽媽沒有聽懂,於是又再說了一次。回過神之後,寶玉趕緊照顧Zenny的心情,再慢慢的陪他釐清,社會仍然對同志家庭有著污名和歧視。
 
而這段對話的一個月後,是我們拜訪寶玉的日子,我們聽著她的轉述,我和同家會秘書長小萍則是直呼:「真的不敢相信!」因為,這是發生在通過同婚法案(2019年5月)四年之後的校園對話。但,這個聲音卻也開啟了我們的好奇,已經進到學校讀書的同志家庭孩子,他們也曾聽過這樣的聲音嗎?而面對不夠友善平等的校園環境,同志家長們又會有哪些擔憂呢?
 
因此,我們拜訪台東第一對同志家長寶玉後,也拜訪了其他同志家庭,包含:家有高中孩子的曉梅、曾經和孩子一起在美國生活的子良、同時身為國小老師的Marc、單身收養孩子並在花蓮生活的樹豆爸,聊聊在孩子進學校前的準備、孩子進到學校後如何成為堅強的後盾。
 
「在孩子進學校之前,我一定會跟校長、老師表明我們的家庭背景,同時也會上網搜尋新聞,查訊校園中是否曾發生性平案件。一步一步地探尋學校對於同志家庭的態度,確認是多元友善後才會讓孩子進到這間學校就讀。」——同志家長曉梅。

同志家長在決定孕育孩子之後,就要面對著一連串出櫃的過程,不管是在醫療院所、校園環境、乃至生活周遭的傳統市場、社區公園,家長經常需要出櫃同志家庭的身份,用以確認環境的友善程度。有時,甚至還要成為橋樑,為社會打開一扇理解的窗。
 
例如:寶玉和子良在孩子進到校園後,會準備性別友善、同志家庭主題的繪本故事,在晨間時間進班透過繪本與同學們分享性別平等的觀念,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多元、正向、安全的學習環境,以及正確的性別資訊與知識。
 
而在同志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常常更早對於性別產生好奇,在家長的陪伴下,建立起正確的觀念外,也學習說自己的家庭故事。更多關於同志家長的故事,歡迎收聽本集節目,一起在黑暗中尋找光亮,在光亮裡看見愛的希望。
 
【以生命回應生命】
不只是性別議題,在校園中仍然充斥著許多的不平等,包含:霸凌議題、不當體罰、容貌焦慮等情形,如何建構友善、多元、自由的校園環境,是所有家長的深切期盼。
 
而回到校園性平話題,近年來最大的衝突與爭議莫過於2018年的公投,反對同志方提倡「國中及國小學校不應該對學生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所定之同志教育?」這個訴求的背後隱含著謬誤的觀點:同志教育會把孩子教成同志。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的翁麗淑老師帶著我們回望2018年時的課程內容,部分出現在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公民與社會等教科書,部分交由各科老師,依照教育部建議能力指標,在國英數自社等科目中適切融入教學。性別教育內容大致涵蓋性侵害防治、尊重多元性別氣質(如陰柔男孩、剛強女孩),與尊重多元性別(如同志、跨性別、LGBTQ)。
 
其實,關於多元性別的教育本來就非常不足,可是在反對同志教育的公投、家長撕毀課本之後,不僅有些老師不敢教,教材出版商也大多不願意規劃關於性別的課程內容。縱使,108課綱中希望讓孩子能從「自己」出發,提升學習的自主性,但是課綱與教學現場仍有些距離,這讓我們擔心,如果無法帶著孩子學習認識自己,長大後可能會對自我產生更大的困惑。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性別,就算同性婚姻已經通過,我們尚有非常多需要持續努力的地方。如何開啟性別教育的可能性?如何陪伴老師一起打開關於性別的想像空間?本集《性別就是力量》中為大家邀請到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的翁麗淑老師和我們進行更多的分享喔!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Instagram|albert_radio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