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世界报驻华记者哈罗德·蒂博(Harold Thibault)周四分析了中美之间是如何从相互依存走到了正面竞争的。他表示,面对北京过去五十年间的崛起,华盛顿正在思考,是否是自己向北京伸出的援助之手帮助中国变成了如此强大的国家。
文章写道,美国新政府中,不是没有中国的老熟人。中国对特朗普2.0政府中的一些人物甚至是十分的熟悉,这些人物可能会以某种方式影响特朗普的对华政策。因此,1月19日星期日,前往华盛顿参加美国总统就职典礼的中国国家副主席韩正就与亿万富翁马斯克进行了交谈。马斯克的特斯拉汽车中,36.7%都是在中国市场销售出去的,可以说,马斯克非常能够代表进驻中国的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暴露情况。
除了马斯克,特朗普新政府的重要人物中,北京非常熟悉的,还有新任国务卿 马可·卢比奥。2020年,卢比奥谴责中国对维吾尔族人进行“种族灭绝”,并针对新疆所遭受的镇压以及产自新疆强迫劳动的产品提出了多项法律,卢比奥因此被禁止进入中国领土。
1月15日,在参议院确认新任国务卿的听证会上,马可·卢比奥重申了他在对华问题上的鹰派立场。他表示,“我们迎接中国共产党进入世界秩序,中国共产党利用了一切好处,可是却忽视了所有的义务和责任。相反,他们通过对我们撒谎、欺骗、黑客攻击和掠夺,崛起成为全球超级大国。”
重大战略失误
法国世界报表示,在美国新任国务卿对北京崛起表示担忧的背后,是华盛顿正在就如何应对中国崛起展开激烈的争论。争论的关键是:美国是否因自己向中国开放市场而给中国提供了优势从而让中国成为美国的最强劲的挑战者?随着北京在军事上越来越强大,在与世界的贸易和外交关系上也越来越和美国竞争,美国开始质疑自己的向中国“伸出援助之手”的政策。甚至有时候,美国竟然忘记了美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获得了不少的利润,有时也忘记了由于美中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而避免了一些冲突的爆发。
就美中关系,法国世界报文章表示,我们可以区分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始于1971年,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第二年,美国总统尼克松也访问北京,并于1979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至今,半个世纪后,这一战略转变仍然被许多人认为是一种机会主义的行动,当时的当务之急是削弱苏联。
第二阶段涉及冷战后美国的政策,特别是支持中国进一步参与国际贸易,尤其是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国世界报写道,美国对自己的模式有着宗教一般的信仰,美国无法想象中国抵抗得了市场经济的诱惑,不接受自由主义的思想和民主化。
法国世界报文章表示,确实,中国领导人一再表示,他们将进一步开放市场,进一步倾听公民的意见,中国公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权利。但是,如果只听见这些话,那就是对中共干部所说的中共的政策是为了维护其政权置若罔闻,也低估了经济发展像水泥一样坚固了中共执政的合法性。
另外,美国也没有预料到,中国像一切崛起的大国一样,正在逐步拓展自己的利益和防御概念,并以维持现政权为核心。为此,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建立有利于自己的世界秩序,让与自己相似或至少不挑战自己的政府占据上风,至少不质疑这些政府。早在2001年,国际关系理论家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就认为,美国向中国伸出援助之手是一个巨大的战略错误。
努力设置障碍
后来,美国的政策转变了。奥巴马注意到,亲美的世界秩序受到威胁,下令“重返亚洲”。特朗普则注意到了失业问题,发动了贸易战,并开始对华为等中国新兴企业制造障碍。拜登继续以更有条理的方式推进这一努力,同时试图在可接受的领域稳定与中国的关系,这一政策可以用“小院子,高篱笆”来概括:在半导体等关键领域,设置障碍的努力更加系统化。
但是,好几个因素限制了这些政策的有效性。一方面,政府希望与中国保持距离,另一方面,西方企业仍然需要中国的供应,需要中国市场。此外,美国把大量精力放在那些与美国价值观相同的国家所认为的中国问题上,而忽视了中国正在加强与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