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否会出现“深度求索时刻”效应?


Episode Artwork
1.0x
0% played 00:00 00:00
Jan 29 2025 6 mins   7

1月30日法国《世界报》在头版头条凸出国内政治话题,关注建立在国民议会各方政治力量的妥协基础上的贝鲁政府是否正激怒社会党人并陷入新的困局。该报在国际版凸出的话题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团体塔利班控制下的阿富汗女性为自身权益的反抗。该报关注的其它国际话题还有:新上台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冻结联邦政府的社会救助款项引发的慌乱、以哈战争近日达成休战后的加沙走廊形势和以色列政局、塞尔维亚总理辞职仍难以平息的国内政治动荡、格陵兰岛面对特朗普的兼并野心在欧洲争取支持的努力、法德两国携手推动欧洲移民政策改革面对的困难等。中非国家刚果民主共和国当前面对的内部动乱也是该报国际版关注的话题。中国版人工智能应用程序DeepSeek (深度求索)近日一经推出,立即引发市场哗然。《世界报》地缘政治专家 Sylvie Kauffmann就此发表专栏文章,探寻这款在人工智能领域引发地震的应用软件是否能产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对当时的美国形成的“斯普特尼克时刻”的效应。

“斯普特尼克时刻“曾奠定美国数十年的科技优势

“斯普特尼克”是苏联在1957年发射升空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名字。

《世界报》这篇文章以“斯普特尼克时刻在中国”为题写道,中国深圳新创公司“深度求索”开发的这款人工智能应用程序的出色表现好像在动摇中国的最大竞争者美国的经济模式,也令人对美国在中美竞争中的科技优势产生怀疑。它的功能与美国软件ChatGPT不相上下,但原材料尤其是能源损耗却只是美国对手的五十分之一。而且也没有使用美国禁止向中国提供的最先进芯片。这款中国应用软件问世在华尔街股市引发剧烈震荡。文章引述《华尔街日报》,以“血流成河”,来形容芯片制造商、数字企业巨头以及新能源企业股价应声暴跌的惨状。

文章指出,美国总统特朗普几天前才承诺数以十亿美元计的庞大资金,投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打造“星际之门”。而中国的“深度求索”应用程序只耗资560万美元,令美国的五千亿美元的“星际之门”计划相形失色。

但作者认为,面对这种局面真正应当提出的问题可能并不在技术层面。必须回溯到真正的“斯普特尼克时刻”,才能理解为什么美国会对这种局面难以泰然处之。苏联1957年发射升空的斯普特尼克卫星,是全球首枚人造地球卫星,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正处于冷战。美国面对冲击懵懵懂懂三周后,艾森豪威尔总统振作精神,批准了联邦款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次年得以成立。此后十年间,美国用于太空科技研发的投资从一亿美元增加到五亿美元。这个“斯普特尼克时刻”奠定了美国在科技领域几十年的统领地位。2011年奥巴马总统曾试图再来一次“斯普特尼克时刻”震撼效应,但文章写道,尽管美国最近几十年多次遭遇来自外部的冲击,却没能再现这种震撼效应。

“深度求索时刻“也许会在中国出现

作者引述美国俄亥俄卫斯理大学(Ohio Wesleyan University )一名教授Sean Kay在201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的观点指出,“斯普特尼克时刻”在美国体制中催生了一种新的行动和战略思维方式。在艾森豪威尔看来,教育是培养有创意的新一代的关键,它关系着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关系着美国的国家安全。上述学者认为,美国之所以没有在受到例如9-11恐怖袭击那样的外部冲击后,做出有决定意义的反应,核心问题是美国政治的极化现象。在政治极化趋势中,科学以及事实都不像公共政策那般重要。而这也是特朗普主义的核心。特朗普裁减联邦预算,想取消教育部,轻视科学,歪曲事实。《世界报》记者就此认为,“深度求索时刻“很可能不会在美国出现,但倘若中国专制领导人听从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赵明昊的见解,“深度求索”时刻有可能会在中国出现。赵明昊28日向《南华早报》表示,中国还会有新的技术成就,但条件是政府重新思考国家模式,不要一切由上至下地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