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和开端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隔。
这一年过去了。去年出了好多书,借着《十三邀》(特輯)和“梁启超”第一、二卷在香港出版,我带着逃离北京冬天的强烈情绪去到那里,结果被冻着了。在电影院喝着冰啤酒看了《破·地狱》,这部片子特别吻合很多港人此刻的感受,有离去的人的历史创痛,也有留下的人要完成的内心和解,许多纠结,一层一层盘根错节地结在一起。
住的酒店很有趣,在香港北角。张爱玲去纽约之前,曾在这里短暂住过一段时间。她有一张很有名的照片,歪着头,穿着旗袍,叉着腰,就是1954年在北角照相馆拍的。看到一段她描述香港沦陷后港大同学的反应,不是恐惧,而是欢呼,因为不用考试了。大家都涌到街上去找吃的,那几年报纸上全是结婚广告,她说动荡的年代,最后最重要的就是饮食和男女。
一个不可控的时代,感觉已经非常清晰地涌到每个人眼前,这时可以读读张爱玲,看看那些经过乱世的人是如何应对那样的一个大变局。其实巨变是非常微观具体的,生活有非常多的细节。回到日常生活,找出一种节奏,慢慢去应对它,不用怕露怯,直接去试就好了,世界上没有无用功。
希望这个播客能够激起大家更细腻和绵长的感受,你可以写下你的经验,也可以发给我们一段自己录下的各种各样的方言,声音或许可以建构起一个小小的共同体。
|时间线|
00:40 一个被空调控制的城市
02:30 香港和《破·地狱》
05:16 张爱玲和北角
08:12 想用小说的方式写胡适
12:13 他们带着山河变色的创痛来到纽约
13:14 最后最重要的是饮食和男女
14:22 疫情中的连接和友谊
17:02 多和别人发生一点温暖的关系
19:36 时代的巨变非常微观和具体
22:55 读者来信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破·地狱》(2024),导演:陈茂贤
《倾城之恋》(1984),导演:许鞍华
《布鲁克林》,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大师》,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魔术师》,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节目中提到的主要作家、公众人物、事件|
许冠文(Michael Hui),1942年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国香港男导演、演员、编剧、制片人
黄子华,1960年生于中国香港,毕业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演员,香港栋笃笑创始人
张爱玲(1920-1995),原名张煐,生于上海,后定居于美国,散文家、小说家、剧本作家,祖父与外曾祖父分别为张佩纶与李鸿章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穈,生于江苏,曾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与领袖之一
周质平,1947年生于上海,1970年毕业于台北东吴大学中文系,1974年赴美,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中文部主任。
杨受成,1943年生于中国香港,籍贯广东省潮州市,香港企业家、慈善家,英皇集团主席
邵逸夫(Run Run Shaw,1907-2014),原名邵仁楞,浙江宁波镇海人,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娱乐业大亨、慈善家、制片人,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创办人
科尔姆·托宾(Colm Toibin),1955年生于爱尔兰,文学评论家,作家,文笔优雅恬淡,内敛含蓄,被誉为“英语文学中的语言大师”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英籍美裔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剧作家和散文家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1924年发表长篇小说《魔山》,1929年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德国犹太人,20世纪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
陈立夫(1900-2001),名祖燕,字立夫,浙江吴兴县人,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采矿学系毕业,1947年登上《时代》杂志封面
海波,诗人、收藏家
朱建,前媒体人、二头坞荟馆主理人
王五四,互联网创业者、食评人
张征,爵士黄楼创始人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I Just Called to Say I Love You - Stevie Wonder
无情夜冷风 - 许冠杰
安魂四重奏 - Wan Pin Chu
Dinner Waltz - Alexandre Desplat
雪糕车 - 陈勋奇
Auld Lang Syne (Remastered) - Duke Ellington
Don't Be Cruel - Elvis Presley
I'm Gonna Sit Right Down and Write Myself a Letter - Fats Waller
Amerigo - Patti Smith
|关于「游荡集」|
出品:单向空间
制作人:赵艺 王十三
内容编辑:左尧依
商务:赵艺 李晓璐
视觉设计:涂书玉
原创音乐:龙飞 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