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65 Slow Living X 城市中国 - 如何在城市里度过独处时光?


Episode Artwork
1.0x
0% played 00:00 00:00
Jan 20 2025 73 mins  

这两年“City Walk”、“公园二十分钟”引起大家广泛的讨论,让“城市公共空间”这个曾经的学术概念走进了大众视野。去年,我们讨论了公园,我们发现公园的诞生是出于社交和公共交往的目的,鼓励不同人群走进公共空间,但我们也发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一个人来到公园,不是为了社交,而是纯粹的享受在这个公共空间的独处时光。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两位与“城市中的独处空间”话题紧密相关的城市观察员,聊聊这些独处空间是什么样的?是否有共性和个性?为什么大家需要独处空间?同时,我们也延伸探讨“孤独”与“独处”的话题,以及当下独处空间的困境。请听本期节目。

本期节目由 Slow Brand 和《城市中国》杂志合作推出。

《城市中国》是一本创刊于2005年的城市杂志。主要是针对各类城市问题进行剖析,通过深度的学术分析和生动的表述,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认可和喜爱,目前已出版90余期的季刊。另外,城市八部是一个由《城市中国》筹建的,相对开放的、跨学科的全球性合作研究网络,致力于对城市、环境等问题进行跟踪报道。

|嘉宾介绍|

闫露: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三年级博士生;《城市中国》特约观察员。研究方向:城市历史景观与场所依恋。

毕夏: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社会学四年级博士生。研究方向:积极独处和公共空间设计。

|时间轴|

01:23 嘉宾介绍:与其研究方向
06:43 为什么想独处?去哪独处?
15:01 城市中独处空间的个性与共性
22:00 独处空间中秩序感:“看见”与“被看见”
25:32 主体性问题:主动选择与被动接受
34:23 “孤独”与“独处”是一回事吗?
39:49 独处空间的设计困境
61:22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独处空间?
65:58 “不愿公开”的独处空间

|名词解释|

Eyes on the Street: Jane Jacobs 在《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一书中用这个词形容那些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公共空间或在家中观察公共空间的人,从而产生自然的监视。

Interiors and Interiority: 概念出自 Richard Sennett 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学院,题为“Interiors and Interiority”的讲座。

Midding: 原意为住宅附近的垃圾堆,现用于描述靠近热闹但又不完全参与进其中的宁静的快乐。

敌意建筑( Hostile Architecture, Defensive Architecture):  是一种城市设计策略,通常针对那些比其他人更多地使用或依赖公共空间的人,例如年轻人、穷人和无家可归者。形容利用建筑环境元素,有目的地引导行为,通过限制他们可以参与的身体行为而做出的“不友好”设计。

第三空间( Third Place): 在社会学中,第三场所指的是与家庭(“第一场所”)和工作场所(“第二场所”)这两个常见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环境。第三场所包括教堂、咖啡馆、酒吧、俱乐部、图书馆、健身房、书店、门廊、公园、剧院等。

麦废人、麦难民:是指一些无法负担房屋租金而被迫寄居于一些24小时营业快餐店内的人士。“麦”是指麦当劳,这些人经常于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餐厅内寄居。香港受访者因为喜欢去麦当劳消磨时间,戏称自己为麦废人。

|本期亮点|

香港花园街上的洗衣机街花园

敌意建筑

一兰拉面与Wagamama的餐桌设计

墨尔本街道的公共座椅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天台

东京孤独树洞计划

|延伸阅读|

东京孤独树洞计划
香港休憩用地意见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