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賓: 在台粵語人Kawaii媽媽
在台灣,要在家教孩子講粵語,真的這麼容易嗎?這是kawaii媽媽每天都在面對的課題。
Kawaii媽媽的母語是粵語,有兩個正值國小四、五年級的兒子。她的教養初衷很簡單:希望孩子能保留原生家庭的文化,懂得粵語、認同粵文化。但是,這一路走來的挑戰,可不少。
粵語 vs. 華語:孩子的語言選擇
孩子剛出生時,kawaii媽媽堅持用粵語跟他們溝通,直到進入幼稚園時,就擔心孩子的適應問題。「哥哥比較內向,我怕他在新環境適應不良。」於是,為了幫助孩子融入,幼稚園前半年,媽媽改用華語與他們對話。
這一改,改出了後續的困難。孩子的語言重心開始偏向華語,華語變成了生活的主要溝通語言。只有回娘家時,雖然有純粵語環境,但在家裡,孩子用粵語的機會越來越少。
「他們小時候聽得懂粵語,但回應時還是用華語。」kawaii媽媽回憶,這種情況讓她感受到,環境真的會影響語言學習。
用粵語教孩子:最大的難題
「在家教小孩粵語,靠自己是不夠的。」kawaii媽媽坦言,最大問題之一就是語言環境的欠缺。在台灣,學校、生活全是華語為主,孩子一天大部分時間接觸的都是華語,粵語反而像是個「小點綴」。
而且,實際操作起來,粵語也常常輸給效率。當媽媽希望孩子完全理解指令時,華語的使用就變得不可避免。「有時候只是想快點完成一件事,就自然而然地用華語了。」這些小細節,讓粵語在家庭裡的使用時間被無形中壓縮了。
孩子長大後 自主想學粵語了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情況卻有了一些轉機。最近,kawaii媽媽發現,兩個兒子都開始對粵語感興趣,主動要求學習。這讓媽媽感到欣慰,也覺得堅持教粵語是值得的。
「小朋友對原生家庭、對父母有文化的認同、文化上的認識,對未來自身的認同是有幫助的。」她說,教孩子粵語,不只是為了會講一種語言,而是讓他們對自己的文化有更多認識,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與身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