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教孩子粵語?教養路上狀況多先播種盼日後發芽--Shirley與兩個兒女


Episode Artwork
1.0x
0% played 00:00 00:00
Dec 17 2024

來賓: 在台港人Shirley



Shirley是一位在台灣生活的粵語母語者,育有一兒一女。她希望孩子保有粵語的使用能力,讓他們不僅能與自己有更深的文化連結,也具備兩文三語的優勢。然而,現實的生活條件讓她面臨許多挑戰。



Shirley的兒子從小精力旺盛,在教養上需要大量的引導與注意力,Shirley只有經常帶他到公共場所,例如親子館和公園等等。在這樣的開放環境中,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Shirley只能使用孩子熟悉的華語來引導,確保溝通有效。同時,在公共場合中,家長在管教孩子的脫序行為時,也要讓旁人明白自己正在做甚麽,這種「被看見」的顧慮使她自然選擇了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華語。



家庭語言選擇上也有著文化融合的現實考量。Shirley的伴侶是台灣人,若在家中全講粵語,容易讓不懂粵語的家庭成員產生疏離感。因此,即便家族內粵語人口較多,但出於尊重與融入,家庭語言還是以華語為主。久而久之,粵語在家庭中的使用機會變得更少之又少。



為了教孩子粵語,Shirley也曾嘗試在孩子背誦唐詩時進行粵語教學,透過孩子已經熟悉的華語文本,再逐字轉換成粵語。然而,當第二、第三首唐詩出現時,孩子的排斥感也隨之增加。對孩子來說,學校和同儕的語言是華語,粵語反而成為了多餘的學習負擔,甚至可能讓他們產生「我是不是變得跟別人不一樣?」的疑惑。



Shirley的女兒就成長於一個幾乎純華語的家庭環境,Shirley也嚐試過複製當初教哥哥的方法,儘量種下粵語的「種子」,但同樣面臨孩子缺乏學習動機的問題。對孩子來說,粵語所代表的文化是遙遠且陌生的,他們難以理解學習這種語言的意義,亦無法對這個文化產生認同感與自豪感。



Shirley語重心長說:「作為家長,要在台灣為孩子營造粵語的環境,必須要有非常強大的意志與毅力,還要持之以恆的想辦法堅持下去。」語言是通往文化的一扇門,但當孩子未曾見過門後的世界時,這扇門對他們而言是沒有意義的。而身為媽媽所能做的,就是努力播下一顆種子,讓未來的某一天,孩子能有意願重新打開這扇門,認識屬於自己的文化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