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Stendhal,1783年1月23日~1842年3月23日)。原名马里-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是他的笔名,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著作为《阿尔芒丝》《红与黑》(1830年)、《帕尔马修道院》(1839年)。 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少年时代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氛围中长大,崇敬拿破仑,并多次随拿破仑的大军征战欧洲。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侨居米兰,同意大利爱国主义者有来往,后被驱逐出境,回到巴黎。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后写成的。1842年3月23日逝世于巴黎
年轻时的司汤达并不是作家,而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帝国军官他在马伦哥打过奥地利军队、进驻过米兰亲临了耶拿战役、占领过柏林、还随军进攻了莫斯科。
司汤达原名叫马里·亨利·贝尔1783年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 他的父亲非常刻薄冷漠,并不重视子女教育。他把司汤达交给修道院的神父 ,很少关心孩子的感受 ,司汤达的母亲很有教养,却在他八岁时去世, 司汤达身边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人,就是他的外祖父, 他曾在法国大革命前拜访过伏尔泰, 早年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很深刻,他对启蒙思想的认可,再司汤达的成长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因此,司汤达很小的时候就读过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书, 家庭氛围、神职人员的做派和后蒙思一同在他的心里汇聚成奇特的体会,让他既萌发出批判神职人员虚伪的念头,又在未来产生了热衷于社会变革。最终追随拿破仑革命的渴望。
在学校里,司汤达诗歌文理兼修的好学生吗3岁拿到了作文奖和数学奖,在学校外,司汤达是个热血分子, 他崇拜拿破仑,16岁就通过亲戚关系谋到了拿破合军队中的军官职位,17岁上战场, 历任兵站、骑兵部队少尉和副官等职,多次随拿破合征战欧洲各国, 在历史上残酷的1812年, 由俄国、普鲁士、匈开利、瑞典、大不列颠及发尔兰联合王国及莱茵联邦的某些邦国组成了反法同盟 ,这一年6月18日,先是美国向大英帝国宣战,美国第二次独立战爭爆发,一周后,就是6月24日俄法战第又爆发,拿破合率57万大军远征俄国9月12日拿破仑占领了莫斯科,却因战况不利,不得不在10月19日从莫斯科撤出,司汤达在当时已经成为后勤军官, 拿破仑撤军的路上便经过了由司汤达负责管理的军需仓库,司汤达的补给对远征军而言尤为重要,可惜俄法战争彻底摧毁了拿破仑手中的军事力量,迫于无奈,拿破仑只好于1814年下台, 波务王朝趁机复辟,司汤达也退出政治,侨居意大利米兰,开始进行文学创作。
1817年,司汤达写出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作品, 到1822年,司汤达发表了《论爱情》, 虽然这本书11年间就卖出过7本, 销量极差但却尤为重要,司汤达在书中提出了爱情结晶现象。第一:他把发情分为四类: 激情之爱、虚荣之爱、肉体之爱、趣味之爱。他认为“爱情是文明的奇迹,他还在书中把发情的产生分成七个阶段,又写了内容、形式、结局各异的故事。引出发情是人类情感结晶这样的结论,第二《论发情》的出现,是对发情深刻细致的思考。是超前的艺术创作,书中的爱情理论进一步反映在他后续的作品中。比如像《红与黑》里的爱情变化,其实就是《论爱情》观点的具体表现,正是司汤达超前地对爱情进行了部机, 间接指出了心灵的复杂性、多变性、偶然性、矛盾性与不确定性。 才使人物的心理活动、意识理念、形而上的思考等等极为抽象的描述。 不再依赖于跟随动作、对话、场景来呈现。这番创新,也正是司汤达被人评价是“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创作鼻祖的原因。
1828年司汤达开始动笔写《红与黑》,小说发表后,社会上立刻流传着,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在漫长的岁月里,《红与黑》影响了包括像海明威、纪德、毛姆等一众文豪,纪德更是说《红与黑》是他一生最受益 的书,
这要从司汤达创作本书时的社会环境讲赶1828年至1830年小说脫稿期间 ,法国正酝酿着新的社会革命,政治变化成了当时法国人聊得最多的话题,司汤达曾通过编辑的嘴说,如果您作品的人物不谈政治他们就不是1830年的法国人您的书也就不再像您希望的那样成为一面镜子了。所谓这面“镜子,极具动荡下法国社会年轻人的出路问题,年轻人该如何活出自我,如何打破身上的束缚?又会遇到什么阻碍?这些疑问成了《红与黑》的核心命题,小说讲述了一个木匠儿子的野心之路,只有军队和教会两条路
红与黑代表司汤达对社会的一切看法, 有三重含义,首先,从酝酿这部小说开始,司汤达的生活就陷入了贫困交加,疾病缠身的处境,他人生中铁马金戈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有寄托于文学创作,才能让理想抱负不至于黯淡无光,干连是司汤达的二次生命,是眼看着拿破仑倒台后,现实中无能为力, 而在创作中对波旁王朝的一次冲锋,其次,高尔基會说《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 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租, 高尔基进一步说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也就是说司汤达到最后也没有给青年人出路是什么的答案,从某些角度看,于连是极为成功的年轻人,梦想也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完全破灭,于连的悲剧性不是死去,而是无路可走,这种反抗却又最终败在宿命论面前的悲剧人生,是司汤达的文学突破,也是他的局限性,最后,司汤达旗帜鲜明的反对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在19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文学具有时代性特征,把审美从传统的外部审视转变为内部审视,他这种继往开来的创作思想,引出了对人的欲望、情感产生之规律的研究,在他之前,故事角色的欲望如何,想法如何并不是小说的核心描写部分,而他扩大了这个部分,使其具有独立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能力,司汤达在原先无人涉猎的地方开辟出一片天地。并完成了极有人格张力的代表作品《红与黑》,于是意识流和心理小说便在这片沃土上成长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