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八十五岁属兔的天蝎座老太太;《使女的故事》的作者,已然经典化而无需要被“诺奖”证明的作家。她也是诗人、环保主义者、社会活动与观察者,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到“二战”后一代知识青年如何“介入”现实的精神来路。她被当成现世的女巫与预言家,从她的推想小说(Speculative fiction)与杂文笔记中,人们尝试找到对当下女权运动、政治民粹与环境危机的种种回应,企图沿着阿特伍德笔锋所向之地,按图索骥,寻求某种宗教般的启示。然而正如她自己所说,要是我真有预言的本事,我早就统治世界了。
饶是如此,阿特伍德作为当下世界文学的一个秀异个体,随着她的文本在全世界的传播,关于她与她的文字的传奇正在不断被谈论。借着今年她的最新随笔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以及卡在2008金融危机之前就完成的有关人类债务问题的思考之书《偿还》的出版,我们很荣幸邀请到身在英国的作家王梆老师,请她——作为阿特伍德的书迷——和我们一起聊聊阿特伍德其人其书。
【时间轴】
Part 1 阿特伍德为什么吸引我?
01:36 一枚爆破山洞的炸弹:小说开头的punch
04:33 自带矿山的作家:作品的复杂性
06:57 做一个不站队的作家:文本的社会学寓意
Part 2 《使女的故事》诞生之后的世界:从1984到特朗普时代
09:44 工人下岗,城市“锈迹斑斑”,民主的危机
15:00 特朗普归来,宗教保守主义复辟
18:57 在美国的领土上想象一种集权主义
20:36 在历史中书写:用非虚构的方式写作虚构
Part 3 阿特伍德与她的同辈作家
27:07 阿特伍德的世界性与门罗的地域性
32:29 在加拿大的荒原,女性如何写作?
36:01 西方女性作家普遍拥有的社会责任感
40:28 没有阴影的阿特伍德:幸福的原生家庭造就全景式写作
49:33 《使女的故事》:拒绝标签,透视社会对性别的建构
51:14 门罗的哀伤:靠卖血维持生存和写作,毕生都在斗争
54:05 我们该如何理解门罗身后的“丑闻”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