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珍珍豆在宇宙自然生命简史的第 42 期节目中留言说,薛兆丰老师在他的经济学课里讲到:保护珍稀动物,是操心太多,没有必要。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课我也一直在听,从中学到了非常多的经济学知识,薛老师也是我非常尊敬的老师,他在经济学课的第 200 讲环境与自然保护中谈到了人类该用怎样的心态面对动物灭绝这个现状。不过,我听完这期节目,薛老师的准确意思倒不是反对保护珍惜动物,保护珍惜动物和环境他也是支持的,他的观点是“虽然我们现在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但这是大自然的常态,操心太多没有必要。而且,即便我们操心,也无济于事”。
为了不曲解薛老师的意思,我把这一讲的部分录音完整地放一下,播放的这部分是前后完整的,中间没有剪掉过。
(部分录音)
另外,为了避免犯断章取义的错误,我会在本期节目的结尾把薛老师的这期节目完整地播放一遍,为了节省时间,我剪掉了几分钟,但那几分钟讲的是其他东西,是不会导致断章取义的。当然,如果这样做,节目版权方认为侵犯了合法权益,可以私信联系我要求删除。
针对薛老师提出的,面对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人类操心太多没必要的观点,我想谈一点我个人的浅见,仅供各位听众朋友参考。
薛老师说“柳暗花明,绝处逢生,有 85% 的物种灭绝也不是太要紧”,对于这一点我倒是非常的同意,但是必须要加一个前提,那就是“如果不在意人类这种物种是否也灭绝的话”。如果我们上帝视角来看待地球,那么我几乎可以肯定,如果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人类也灭绝了,那么地球用不了 1000 万年,又会重新回到生机勃勃的状态,达到一种新的平衡。没有了人类,地球的整个生态环境只会更好不会更差。
我的观点是,第六次大灭绝与前五次的区别在于,这一次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如果我们不希望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人类也成为灭绝的物种之一,那么,从现在开始,人类必须要操心,不但要操心,还必须要有行动。越多的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了行动,那么,我们在这次大灭绝中生存下去的概率就会提高。
经济学家亨利·乔治说“人要吃小鸡,鹰也要吃小鸡,区别在于,鹰吃一只小鸡,这世界上小鸡就少一只;人吃一只小鸡,这世界上小鸡就多一只。人喜欢吃三文鱼,结果这个世界上的三文鱼就越多。”这个命题本身并没有错误,但是他却给人一个强烈的暗示,那就是 “人喜欢吃的动物就会变得越多”,我想,薛老师引用知名经济学家的这段话,就是要给我们这样一个暗示。只是,我们稍微想一想就知道,命题本身没错,但是与给出的暗示却没有逻辑上的必然关系,不管这个经济学家多有名气,他的话都不能成为证据。这是因为,你举出一个正面的例子,我同时也能举出 10 个反面的例子。比如,我们在上期节目中说到的澳大利亚的鳟(zun)连鳍(qi2)鲑(gui),味道极为鲜美,生长期几十年,在我们人类根本还没有办法养殖前,就基本已经濒临灭绝了;再比如我们说到的鳕鱼,今天我们在超市买到的鳕鱼早就已经不是当初命名的那种大西洋鳕鱼了,甚至也已经不是之后的好几种替代品种,那些品种都几乎已经被人类吃光了。因为人类喜欢吃鱼翅,现在最受捕猎者欢迎的 69 种鲨鱼中有一半濒临灭绝。我一位听众,海鲜界的业内人士告诉我,现在市面上销售的鱼翅大多已经是替翅了,替代的替,过去那些受欢迎的品种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而且价格极为昂贵。如果你愿意留心一下环保方面的新闻,像这样由于人类的捕杀而导致濒危甚至完全灭绝(例如渡渡鸟)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但是,我们的听众应该都知道,想要证明一个观点,用举例子的方法都是不行的,特例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很低,最多只能提供研究的线索。也就是说,不论举多少正反面的例子,其实都不能证明薛老师的观点或者我的观点。想要真正证明一个观点,重要的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我下面给大家介绍的是主流科学界的观点,那就是: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是人类活动导致的,而不是大自然本身的杰作。
如果大家去纽约,我建议大家可以去参观一下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这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在生物多样性大厅的中央,你会看到一块展板,上面介绍了历史上发生过的五次大灭绝现象以及原因,最后是这样写的“现在,我们正处于第六次大灭绝之中,这一次的原因仅仅只是人类对于生态地貌的改变”。我举出这个证据是想证明我前面提出的那个观点确实出自主流科学界,因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那些重要的说明文字都是经过相关专家的严格审核的,它的地位相当于一本经过同行评议的正式出版物。
2014年,美国出版了一本很重要的科普书,很多媒体把它比作《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大灭绝时代》,很厚的一本书,中文版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的,我现在手头就拿着它的译者叶盛老师送给我的书,在书的最后,第 375 页到 376 页上写着这么一段话:在我们亲手制造的灭绝事件中,我们自己会有怎样的结局?可能性之一正是:我们自己也终将被我们“对于生态地貌的改变”所消灭。这种想法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虽然逃脱了演化的束缚,但人类仍要依赖于地球的生物系统和地理化学系统。我们扰乱这些系统的行为,比如热带雨林砍伐、大气组成改变、海洋酸化,也令我们自身处于生存的危险之中。
科学是如何得出人类活动导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呢?我在这里以正在灭绝中的大量浅海生物为例,给大家展示其中的一条证明脉络。这条脉络的主线是这样的:首先证明,大量浅海生物消失的直接原因是珊瑚白化,也就是珊瑚死亡;再证明珊瑚白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大气温室气体排放;最后再证明,温室气体排放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持续数十年的燃烧化石燃料。这样就一步一步完成了人类活动导致大量浅海生物灭绝的证明。
我们从第一步开始,在维基百科、美国国家地理网站、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都可以查到一个相同的资料,全世界大约有 25% 的鱼类生活在仅占海底表面积 0.1% 的珊瑚礁海域。根据《科学美国人》2018年 2 月刊的一篇文章报道,我们现在正处在第三次全球珊瑚大白化事件中,全球已经有超过 70% 的珊瑚礁遭到破坏。据BBC报道,大堡礁 2/3 的珊瑚已经死亡或者严重白化,过去 30 年,全球已经有约一半的珊瑚消失。今天的大堡礁海域,已经和 2004 年之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的海洋生物失去了栖息地,大片大片原本像水族箱一样的海域如今只剩下大片的大片的白色珊瑚尸骨,和偶尔出现的一些海洋生物。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是用统计数据证明的,也没有任何人否认。
第二步,我们来探究珊瑚白化(也就是死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个原因的发现来自于一次契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建造了占地 1.2 万平方米的生物球 2 号实验室,目的是研究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如何运作。但是,很不幸的是,生物球 2 号 1995 年正式宣告崩溃,整个生态系统彻底失去了平衡。海洋生物学家克里斯·兰登负责调查生物球中水域,总结教训。兰登对水域中珊瑚的死亡极为感兴趣,他用了三年多的时间继续实验,得到了上千组测量数据,最终证明,珊瑚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海水的酸化,也就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后会产生碳酸,因此生物球中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导致了珊瑚的死亡。兰登在 2000 年发表了他的研究成功。当时许多海洋生物学家仍然抱着怀疑的态度。兰登又花了 2 年时间在更严格的对照条件下重复了他的实验。与此同时,其他一些研究者的独立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现在,这个结论已经在几十项实验室研究以及实际的珊瑚礁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另外,科学家还发现,珊瑚不但对海水的 PH 值极其敏感,对海水的温度也极其敏感。过去 100 年中,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大约 1 摄氏度,很多热带海域的水温也平均上升了 1 摄氏度。或许有些人觉得 1度不算什么,大家不妨可以去一些大型的浴室体会一下水温相差 1 摄氏度的感受,我上周就感受了一下,39度的水温和40度的水温,人体的感觉差别真的很大。而这两项环境的变化,直接原因都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也就是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通过分析从南极采样的冰心,科学家们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指数,已经从工业革命开始前的 208 上升到了今天的 408,平均每年增加 0.44%,这些数据都来自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称为 IPCC的报告,至少代表了主流科学界的研究成果。
好,最后一步,就是要证明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是人类活动导致的,这一步也是最困难的,因为要找到相关性很容易,但是要找到确切的因果关系就很难,我们先来看看联合国的观点,IPCC 的在 2007 年认为是“非常可能”,到了2013年改为了“极有可能”,标记为至少95% 的可能性。现在又是 4 年过去了,新的报告还没发布,但几乎可以肯定,可能性指数会进一步上升。联合国的研究会从多个角度入手,我们今天的节目不是做学术报告,当然不可能全面介绍。我今天只选择一个角度。
美国天文学家戴维·J·赫芬德分七步证明了,现在被排放到大气中的 CO2,其主要成分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第一步,他依次说明了我们可以如何对原子和分子进行计数,并展示了一张表格,列举出了一百万空气颗粒样品中各种原子和分子的数量。第二步,他展示了 1958 和 1959年 CO2浓度的基林曲线。这个图显示了:从每年10 月到次年 5 月,CO2分子数量稳步上升,而在 5 月到 9 月则是对称性地下降。接着,他和听众讨论了植物如何在生长季节吸进 CO2呼出 O2,细菌又是如何在冬季分解植物组织释放出 CO2。第三步,他展示了整整 58 年的基林曲线,单一的上涨趋势使季节变动相形见绌甚至不值一提。然后他提出了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些额外的 C02来自何处?第四步,他把大气中的氧气浓度表示成了时间函数。氧气浓度的下降几乎让所有人都略感吃惊,但数据的正确性毫无争议,氧气的季节性波动和二氧化碳每年的模式呈反相。如果 CO2来自于 C 和 O 的燃烧,那么消失的氧气的量则正好等于需要解释的 C02增加的量。但这还仅仅是相关性而不能作为因果关系。第五步,他强调了碳有三种常见的同位素:C-12、C-13和 C-14。这些同位素在化学上是完全相同的,但 C-14最重,因此移动最慢,化学反应中起作用也就最晚。这解释了为什么植物中含有的C-13 和 C-14 少于它们呼吸的空气中的量。他还简单介绍了下放射性衰变,以此说明 C-14 是如何逐渐转变成普通的氮。氮是大气的主要成分,C-14 转变成它的时间长度是 5730年。第六步,他说明了C-13 和 C-14 与 C-12 的比率,数据来源是过去四十年对大气以及过去数个世纪对年轮的直接测量。数据显示从 1800 年工业革命伊始,C-13对C-12 的比率就开始逐渐下降。但过去几十年,C02的总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第七步,比率的下降排除了火山和海洋大气交换的可能性,因为它们都有着更高的 C-13对C-12 比率。C-13 数值的下降意味着必须考虑植物的因素。C-14 数值的骤降意味着我们一定向严重缺乏 C-14 的空气中增加了 C02的排放量。这些 C02不可能来自近期种植的植物。如果是近期种植的,它们的 C-14 值因为上世纪 50 年代的原子弹试验一定偏高。这些 C02只可能来自于死了很久的植物,它们的 C-14 都已彻底腐烂。所以,大气中这些新的 C02的主要成分一定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证毕。可以说,这是我见过的对燃烧化石燃料引发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最严密的论证。我找不到任何破绽。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人类燃烧石油和煤炭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接着就引发了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以及海水酸化,这就导致了珊瑚的大面积死亡,于是,依赖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海洋生物也跟着大量的灭绝。我想再次强调,这一条脉络仅仅是众多人类活动导致生物灭绝脉络中的一条,与之类似的还有森林砍伐、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等人类活动,都会造成生物的灭绝,每一条脉络都有严密的证明逻辑和数据支持。
所以,科学家们的结论就是:第六次物种灭绝的原因与前五次是不同的,这一次的原因是人类活动。
我想,人类是否能在这次大灭绝中幸免于难,取决于三点,第一:我们是否承认上述事实。第二:有多少人对这件事情操心;第三:是否有足够多的人拿出实际的行动来阻止一些不当的行为。
薛老师说,面对物种灭绝,我们操心也没用,不如认真过好自己的人生。我的观点则是,每多一个人操心都是有用的。去年,美国总统特朗普退出了巴黎协定,他的主要理由就是全球气候变暖是谎言,这遭到了科学界的一致反对,然而,即便是在美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也不超过35%。特朗普的这一举动是反智反科学的,纠正这个错误只能靠民意,也就是大多数人的操心,你不操心,我不操心的结果就是这个错误得不到纠正。我之所以只举美国的例子,是因为我不敢妄议国家大事,我怕节目通不过审查。
最后是为了避免断章取义,我附上薛兆丰老师的完整节目,如果版权方不同意,请联系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