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許多人而言,理解法庭程序,並且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相當困難。但在家事事件審理過程中,法官卻很需要了解這些「有口難言」的人,他們在法庭上說不出口的真心話是什麼,作為判決考量。
例如,審理監護宣告案件時,法官需要知道子女平常怎麼照顧上了年紀的父母,評估哪個子女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比較適合擔任監護人。
又例如,審理親權案件時,法官需要知道孩子平常怎麼和家長互動、孩子真實想法等等,評估對孩子未來最好的決定。
101年起施行的《家事事件法》,設有「程序監理人」制度,協助孩童、失智者、身心障礙者等弱勢族群,在面對司法程序時,能夠了解自己的權利、表達自己的需求。程序監理人也會藉由深入調查,將弱勢者的心聲、生活樣貌,清楚地傳達給法官。
但實務上,程序監理人究竟要怎麼做,才能為受監理人發聲?又該怎麼調查重要事實,釐清受監理人的最佳利益呢?通常又是什麼樣的人來擔任程序監理人?
《司事Law室》希望藉由節目訪談,帶大家認識更多司法領域的工作者。本集邀請到紀冠伶律師,分享擔任程序監理人的豐富經歷,以及她對於制度的建議!
今日來賓:紀冠伶律師
【本集精彩重點】
✓ 法庭上的重要角色:「程序監理人」究竟是監理什麼程序?
✓ 律師、程序監理人、鑑定人有什麼不同?
✓ 手心手背都是肉!老人家向程監說出真心話
✓ 訪查、出庭、冒風險,程監權益誰來顧?
✓ 從推動性別平權到擔任程序監理人
#司法院 #廣告 #程序監理人 #家事事件法
司法院FB:https://www.facebook.com/judicial.gov.tw
司法院IG:https://www.instagram.com/judicial.gov.tw/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