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368 (分別賢聖品第六)


Episode Artwork
1.0x
0% played 00:00 00:00
Mar 21 2024 53 mins  
俱舍論368 (分別賢聖品第六) 定覺法師 上界修惑中 斷初定一品 至有頂八品 皆阿羅漢向 第九無間道 名金剛喻定 盡得俱盡智 成無學應果 「阿羅漢向」的範圍很寬,從初禪修所斷煩惱第一品開始,一直到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第八品煩惱斷掉,都是阿羅漢向。 斷有頂第九品煩惱無間道的時候稱為金剛喻定,得解脫道的時候證無學果位。解脫道盡智出來,得到煩惱盡的得,這個時候,即解脫道,成無學,「應果」,應供的果。 斷欲界九品,便得不還果。現在從初禪第一品的修惑煩惱開始斷起,一直斷到有頂的第八品修惑煩惱。其中,下邊七地,七九六十三,再加有頂的八品,合共斷七十一品修惑煩惱,都屬於阿羅漢向的階段,為什麼稱為阿羅漢向呢?因為他們正趣向阿羅漢果。 阿羅漢向再進上去,斷有頂地的第九品煩惱無間道,這個時候稱為金剛喻定。成佛要金剛喻定,成阿羅漢也要金剛喻定,金剛喻定就是斷有頂第九品的無間道。 猶如金剛這能破一切煩惱,不為一切煩惱所破,所以稱為金剛喻定。金剛喻定力大,能斷有頂煩惱的最後一品,這最後一品煩惱最微細,如果沒有大的力量,是破不了的。而金剛喻定有力量把最微細的那一品煩惱破掉。這一品煩惱能破掉,其他的煩惱當然破得掉。雖然前面的煩惱早已斷掉。但從它的堪能性來說,金剛喻定能斷三界的一切煩惱都。 正在斷第九品惑的時候,這是無間道,有能力引起煩惱盡的一個盡得。這個盡得生的時候產生一個盡智。就是說,第九品的無間道能夠引生盡智。無間道斷煩惱,解脫道生智慧,盡智是解脫道。 為什麼稱為盡智?因漏盡而得,一切有漏法皆盡的得,跟解脫道同時生起,因為與漏盡得同時生起的,所以稱為盡智。 跟漏盡得同時生起的那個智,名為盡智。盡智生便成就阿羅漢果,屬無學位。為什麼叫無學?因為智力方面沒有再要學的,到了頂峰。「亦名為應供」,也叫應,應供。「應受人天廣大供養」,自己自利成功,功德圓滿,應當受人天供養。 另外一個說法,阿羅漢自利的事情已經做完,再上去應當做利他的事情。不管自利成就,還是做利他事情的時候,都應該受人天的廣大供養。 有頂由無漏 餘由二離染 聖二離八修 各二離繫得 有頂地只能由無漏道來離染,其餘的下面八地,有漏道、無漏道都能夠離染。 有頂地的煩惱決定要無漏道來斷。三界八地,欲界、色界四地跟無色界的下三地,都可以由有漏道斷煩惱。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外道得到非想非非想定,他並沒有無漏道,但是他把欲界的、色界的四禪,跟無色界的三地煩惱,都用有漏道伏下去。 所以有漏道可以治下邊八地的煩惱,而非想非非想天的煩惱,得了非想非非想定,以為上了頂峰,因為上面的路他不知道。有漏道到此為止,他以為是最高。單是有漏道,非想非非想定固然得到,但那一地的煩惱沒有斷掉,所以出不了三界,還在輪迴裡邊轉。他生非想非非想天,過了八萬四千大劫之後墮畜生道,那便很可惜。有及漏道只能斷下八地,所以由有漏道出三界是沒有可能性的。除了佛教以外,不可能有出離三界、出生死的。 在古代的印度,佛住世的時候,修行的人不少,有些動機也很好,為了出三界的苦,也想證涅槃,但都是有漏道。無漏道產生要有因緣,無漏道的因緣是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乃至煖、頂、忍、世第一。世第一之後,無漏道出來。外道沒有學過佛法,他怎麼會有無漏道呢? 有漏道斷煩惱,是欣上厭下。在欲界,上面是初禪,看到初禪的靜、妙、離。初禪清靜,又是殊妙,又是出離那些欲界的苦,看到欲界相對的粗苦障。他拼命修初禪,最傻用有漏道離欲界,到初禪去。初禪又看到二禪好,往上升。有漏道只能斷下八地的煩惱,有頂之後,無上可欣,這個地的煩惱離不了。所以有漏的道不能斷有頂的 煩惱,一定要無漏道斷。「有頂由無漏」,這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