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EP04「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中醫智慧(上)


Episode Artwork
1.0x
0% played 00:00 00:00
May 19 2024 6 mins  

第二季EP04《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中醫智慧(上) 】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q50ecv00fw01tb7v3651el

《黃帝內經》的《四氣調神大論》篇,是《素問》裡面的第二篇,一開始就跟我們說的很重要的事。
在先前幾個單集裡面,我們已經談了許多。

今天,要來跟大家聊的是:
常聽說的中醫學“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及“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就是尚未生病,在還沒有生病前先預防),這兩句很有名的話,就是從《四氣調神大論》篇裡面出來的喔^^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兩句話:“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不治已病,治未病”。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如果在春季沒有保養好,相應的五行屬木的生發契機就不足,肝氣就會鬱悶而病變;
如果在夏天沒有保養好,相應的五行屬火的溫熱就不夠,心氣就會損傷、出現虛寒無力空洞的問題。

這是 “春夏養陽” 的原因,所以,我們鼓勵大家春天要出門春遊、走春,多走走、看看、曬曬太陽。
飲食方面則主動攝取些根莖類和五穀的營養,還有一點辛香的蔬菜。
根莖類和五穀是像土壤般健補脾胃土,幫助肝木生發氣機的,像是山藥、地瓜、南瓜、蓮子、馬鈴薯、米飯、小米、蓮藕 ...... 等等;
辛香的蔬菜,像是蔥、薑、韭菜、洋蔥、各種芽菜、芹菜、香菜、芫荽、紫蘇 ......,這些都是辛溫助陽的食材,很“發”的,所以要攝取,但也要注意不要過量,才不會上火。

夏天,則是要避免吃太冰涼,各種涼品、瓜果類比較寒的飲食,盡量在中午前、白天食用;
還有冷氣和電扇等,不要直接對著身體吹,很容易在無形中受了風寒;
要稍微運動,讓自己可以自然地流汗,但是不要一直出大汗,避免陽氣和陰液水分流失太多。
心情愉快、四處旅遊,或者做些開心的活動。忙碌於學業或工作的,也可以適度運動、慢步操場兩三圈(一般小學、中學,學校操場跑道大概是兩百~四百公尺左右;大學的會再大一些),不但流流汗、活動筋骨,還有很好的舒壓效果。假日,也可以排排郊山、市郊的低海拔山;或者打打球。讓陽氣可以自然地活動、發散。
不過都要留意,在出汗之後,不要立刻吹風、喝冰飲,還要補充一些電解質水份。
俗話說的,「冬吃蘿蔔,夏吃薑」的養生方法,也是同樣的道理。夏季那麼炎熱了,為什麼還要吃熱性的薑呢?原因就是,夏天我們很容易飲食太寒涼了,很容易傷到脾胃,所以,主動在烹飪烹調時,加入一些生薑(夏季產的薑,剛好是最需要的嫩薑、生薑),可以幫助我們暖胃、還有很好的利水的效果,所以,生薑、嫩薑皮是不要削皮的,因為皮的部分,最利水。

今天,我們談的是「春夏養陽」,春天夏天要順天行,善養身體的陽氣,這樣才能健康、少病痛。還會為秋冬做好體質的準備。
下一集,我們再繼續談「秋冬養陰」。

————————————
*原典:《黃帝內經 · 素問 · 四氣調神大論》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鬭而鑄錐,不亦晚乎。」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